意外創傷兒童的「藝術治療」 


 










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請教 sufen.taiwan@gmail.com 劉素芬




我想比較簡單的問題 他如果可以協助 他會很樂意幫忙!




但是如果個案情況比較嚴重 收費的狀況 就必須在議!




劉素芬 台灣藝術治療協會 理事




College of Notre Dame




Master
of Arts in Marital Family Therapy/Art Therapy




婚姻家庭治療/藝術治療碩士




http://h-dop.cjcu.edu.tw/news_view.php?sn=57

 

 

 

 




「我的孩子自從意外發生之後就很黏人,常常哭哭鬧鬧和做惡夢,給他畫畫有幫助嗎?」 



「我的孩子整天不說話,都在畫些我看不懂的東西,有什麼辦法可以了解孩子的畫呢?」 



這些都是意外創傷孩子的父母常會有的問題。 



在孩子不幸遭到意外之後,傷心的父母除了全心照料孩子肉體上的傷痛之外,對於孩子心理的創傷反應,如:表現出退縮、呆滯、暴怒、或易受驚嚇、木然等等,常是不知所措。「藝術治療」在此時可以提供什麼協助呢? 


一、何謂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Art Therapy) 是一總透過藝術創作而做的心理治療,在美先進國家已被廣泛的運用於醫療與教育界之中,尤其對於兒童因意外傷害所造成的心理問題,更是有顯著的療效。 



由於藝術治療是結合了「藝術」與「心理」的一門專業,因此它逐漸發展出兩大學派。一是:「利用藝術創作而做的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 此學派認為藝術作品是從潛意識流露出來的一總象徵性符號,必須再透過語言的詮釋與探討,才會有治療的效果,因此「藝術創作的過程就已經是治療」(Art as Therapy ),因為當一個人專注於創作時,生理、心理都會產生變化,不只是血壓、脈博、腦波都在改變,肌肉也能放鬆,情緒得以舒解,享受了超越時空的自由,身、心、靈亦同時得到了統整,在這樣的過程中,語言的詮釋與探討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此,此學派認為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治療,甚至創作與治療可以同時完成。 



二、藝術治療如何幫助意外創傷兒童? 

以「藝術創作的過程即治療」的角度來看,當受傷兒童願意動手創作時,即開始了心理治療,由於創作本身就有釋放情緒,達到放鬆的效果,因此不論孩子的創作是什麼,即使只是任意塗鴉,只要孩子能專注與投入,他便暫時忘卻了傷痛,而內在也自發性的開始療癒的運作。 



三、當孩子拒絕動手創作時麼辦? 

並非每個孩子在一開始時都會願意動手創作,但是,不管孩子拒絕的理由什麼,我們都要先尊重孩子的意願,甚至很多時後,我們更是有意的提供給孩子練習說:「不!」的機會,還是因為心理治療中要傳達給創傷兒童的第一個訊息.是:「孩子!不管您傷得多重,您仍然有選擇的權利,並非從此任人擺佈。」還是為往後的心理復健奠下重要的基礎。 



尤其在意外發生後,孩子受到的驚嚇有許多是來自於大人的反應,當大人們仍沉溺於追究責任縮`引發的強烈情緒當中時,孩子會有極度的不安全感與自我懷疑,此刻他最需要的是全然的接納,一再的保護,與足夠的時間,還緩和情緒。重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才是心理治療的首要工作。 



四、如何引導孩子願意跨出創作的第一步? 

有效引導孩子願意動手的方法有許多,原則上是要先考量孩子的肢體功能、手眼協調能力、體力與耐力,然後再為孩子設計出難意度適中,能引發高度興趣的活動,並且使用容易操作,但完成後的滿足與成就感較大的一協媒材,盡量讓孩子有自由發揮的空見,而不受限於預設的完成模式。 



引導時亦是因人、因時、因地而不斷創新與變化,例如:一個孩子可能會被「視覺上」亮晶晶的各色珠子所吸引而願意串出一條美麗的項練,跨出了第一步,但同樣的媒材對另一個孩子來說,或許是幼稚而無趣的;他可能需要「觸覺上」強而有力的,用蠟筆使勁的塗或狠狠的敲,在畫面上製造出一場世界大戰……等等。此外,今天對串珠珠有興趣的孩子,明天或許除了黑色蠟筆之外,什麼也不想要。不過,只要孩子願意動手創作,跨出第一步,他便已進入到藝術治療的領域。 



五、如何鼓勵孩子開始畫畫? 

倘若孩子不肯下筆,但能夠以口語互動時,我們也可扮演他的工具,供他使用。例如:可以一邊共同翻閱舊雜誌,一邊問孩子:「你喜歡哪一張圖片?我幫你剪下來。」剪下來之後,拿出圖畫紙,問:「你喜歡把這張圖片貼在圖畫紙上的什麼地方?我幫你貼。」貼好之後再問:「你看這圖片旁邊的空白地方會有什麼東西呢?你說我幫你畫。」慢慢的,圖畫紙上除了圖片之外,已越來越豐富,增加了許多由圖片延伸出來的景、物,之後再問孩子:「這張畫裡好像有一個故事喔!你說說看我幫你寫。」如此一來,孩子即使沒有動手,也已不自覺的慢慢走進圖畫的世界裡,而孩子若不是雙手無法動彈的話,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不小心」畫錯他的指令,或「聽不懂」他的要求,那時,孩子便忍不住想自己動手了。這只是許許多多引導方法中的一例而已,只要是真正關心孩子,願意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個性、興趣、和習慣的人,就有能力去掌握引導的要領與契機。 



另外,有時透過團體的力量更能淚勵孩子的創作慾望,讓幾個孩子在一起創作可以增進彼此學習的機會,尤其在不同的創作方式,互動與分享當中,孩子感覺不孤單,並且學習從各人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可以有更寬廣的視野,提高容忍挫折的能力,這種團體治療的效果有時是個別藝術治療所達不到的。 



例如:曾經有個孩子在團體中每次只用黑色的蠟筆去用力塗滿整張畫紙,什麼話也不肯說。有一天他來到團體遲到了,兀自加入已圍成一個圓正在作畫的伙伴中坐下來,打開蠟筆盒蓋,突然他的手停在半空中,因為,黑色蠟筆用光了!就在那一刻,所有孩子不約而同向他伸出手-手中全都拿著自己的黑色蠟筆要給他!大家全都愣了一下,笑了!-為了如此有默契的舉動,也為了彼此心照不宣默默支持的力量,這孩子突然發現到:他那一直以來沒有說出口的聲音早已被聽見了,並且得到了回應,他從此有了轉變。 



六、如何鼓勵孩子畫了之後願意說? 

當孩子已經願意動手創作,但對於完成的作品不願說任何話時,我們也不要去勉強他,切記:創作本身就有治療的效果,孩子肯動手才是重點,任何對作品的批判、分析、解讀,或過度的讚美與追問,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威脅而退縮,甚至放棄。 



經常可以聽見父母這樣的反應:「整天就是畫這些怪獸,不能畫點別的嗎?」「哎!蝴蠂怎麼畫得比狗還大?」在小王子這本書中,作者小時候不也是因為大人們總是無法分辨一隻 蛇和一頂帽子而放棄了畫畫嗎?若是大人們能問孩子:「要不要說說看你畫的是什麼?」孩子的感受就會不同,再加上以「我」為開頭的說法:「我看到你用了好多的紅色。」「我喜歡這 小小的花。」「我覺得這幅畫裡好像有一個故事。」……等等,更能鼓勵孩子開口。 



當孩子開口談他的畫時,我們就必須用心的傾聽,可以使用同理心的技巧,並且盡量以「開放式」的詢問與他互動,例如:「這幅畫給你什麼感覺?」會比:「這幅畫讓你害怕對不對?」更恰當,因為當孩子只能回答:「對。」或「不對。」時,談話便趨向封閉,無法開展。何況這樣的問話容易導入大人們預設的方向,有時並非孩子真實的感受。 



七、如何由孩子的畫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除了傾聽孩子的描述之外,更要用心觀察孩子的畫,畫中有哪些部份是特別強調、誇張的?有哪些是特別簡略、潦草、或遺漏的部份?另外,孩子在畫中的構圖、筆觸、用色、內容……全都透露著內在的訊息,只是,這些訊息就必須由專業的藝術治療師來判斷,一般人只要做到鼓勵孩子去創作與描述就已經達到了「藝術創作的過程即治療」的效果,而不必急於去做分析。 



雖然坊間亦出版了一些分析圖畫的書籍可供參考,但儘信書不如無書,心理治療並不是以「發現問題」為目標,企圖尋找孩子的問題還不如用心在如何陪伴與支持孩子不斷的創作下去去下功夫。 



即使從孩子的描述中發現衝突、矛盾與困擾時,我們亦可用前所提的「我」開頭的回應方式,「我聽見你說這隻豬討人厭。」「我感覺你好像生這隻豬的氣。」「我喜歡你剛才說的故事。」……有時只單純的覆述孩子的話,就可以達到最大的效果,因為孩子感受到是:「我真正被聽見。」而願意說更多,那才是最理想的方式去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另外,覆述孩子的話經常可以幫助孩子客觀的整理自己的想法,讓他有新的發現,而開始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八、如何設計一個治療性的創作活動? 

當我們希望與孩子做深層的溝通時,必須先有安全感的建立做基礎,在適當時機慢慢導入針對孩子的狀況而設計的活動,例如面對一個仍在傷痛中的孩子,我們可以先在紙上畫出一座山的線條,加上一棵樹,之後,交給孩子:「你看,這裡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棵樹,樹下有一隻受傷的動物,……你來畫畫看,會是什麼動物呢?」只要讓孩子願意接下去畫,不管故事怎麼編,都會有他自己的影子在裡面,例如:這隻動物的性格,它是怎麼受傷的,對受傷的感覺,以及目前的渴望……等等,其中包含著是孩子無法說出口的種種情緒,透過這樣一個隱喻的,有距離的,安全的空間,孩子才有機會輕輕碰觸他那傷痛的心靈,去經歷他的恐懼、自責、憤怒、或耽憂,在一個可以被忍受的狀況下,他在面對自己受傷的事實。透過這樣創作的歷程,慢慢的去釋放隱藏著的情緒,去探索、去整合,最後再回到現實裡來,這便是一個創傷心靈走向復原的必經之路。 



另外,孩子若畫了一艘小船在大海裡漂流,並且描述:「我覺得它好孤單。」時,可以建議:「我們來幫它靠岸好嗎?」讓孩子選擇他要的港灣。若孩子畫了迷路在山林裡的小狗時,可以建議:「突然,小狗聽遠遠傳來主人的呼喚聲,……」誘使孩子讓劇情發展下去,成為一系列的故事畫。有時也可與孩子共同創作,例如:畫出另一隻動物與原先孩子畫的受傷的動物對話,視孩子的當狀況去扮演支持者或挑戰者,……等等,都是一些與孩子互動的方式,這樣產生出來的力量會比去分析孩子的畫有更大的治療功能。 



九、為什麼不要輕易去分析和解讀孩子的畫? 

除了前面六、中提到過度的詢問與探測會使孩子退縮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療中「發現問題」並不等於「解決問題」,許多人企圖分析孩子的畫,好像只要讀懂了便找到了答案,而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繪畫語言,沒有公式可套,任意猜測或自以為懂,只會造成反效果,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心理上的創傷和肉體的傷都是需要時間慢慢的修復,持續的關懷、支持,與有品質的陪伴才是藝術治療的本質。 



十、藝術治療師扮演什麼角色? 

在為創傷兒童做治療時,藝術治療師是在為孩子創造出一個最適於療傷的時空,多半時候也是把自己化成這安全環境中的一環,靜靜守候,只有在必要時,才會把安全傳達的訊息悄悄的透過隱喻故事編進孩子的圖畫裡去。 



通常藝術治療師會以孩子的需要適時變換角色,有時像孩子的美術老師,有時像心理治療師,有時更像一個藝術家,然而,最重要的角色是:全然的接納與陪伴一顆受傷的心靈,為它神奇的、令人敬畏的自癒能力做見證。 


 


此文由
呂素貞
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
美俄州爾斯蘭大學藝術學士、藝術治療碩士
現任
國立藝術學院、陽明大學、新竹師院藝術治療講師
清華大學諮商中心諮商老師  所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J 燙傷小英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